配资平台靠谱
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
因为一则学术资料的需要,我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得北京市政协的《文史资料选编》(第13辑)一册。此书是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之一种,1982年出版。首版印数居然近万册,让人一下子想到当年的书业盛况。
我要读的文章是书中三篇关于北京早期人力车状况的回忆。小切口中果然有大历史,我看得津津有味。闲暇之余,又浏览了书中的其他文章,没想到多有会心处,十分满足。尤其是从中读到两则与晋商有关的信息,更感亲切。
原来北京的两个著名商号“同仁堂”和“全聚德”皆与晋商有关,甚至可以溯源至晋商。
张炳鑫口述、谢海洲整理的《“同仁堂”乐家老铺》一文记述,“同仁堂”创办人乐尊育,原本姓岳,祖上浙江绍兴人。他于明末来京,靠走街串巷卖药材为生,每次来时都住大栅栏一家客栈。这家客栈主人姓乐,山西人氏。岳氏药商与乐家老夫妇相交20年,互相信任。某一年,乐家夫妇要回山西探亲,就将店铺委托岳氏照料,却不料这夫妇二人一去不返,杳无音讯。岳氏就继承了这一客栈,并取名“同仁堂”。自己也改姓乐。这就有了逐步发展形成的“同仁堂”,这一年是1669年。
展开剩余44%杨奎昌《“全聚德”烤鸭店的百年沧桑》,则追溯了自己祖父杨寿山年少来京谋生的经历。说他先是在前门摆了一个专卖鸡鸭的摊点,几年辛苦下来,就有了一点积蓄。恰在此时,肉市胡同的一家由山西人经营的杂货铺因生意不佳欲转卖。杨氏便倒了过来,开设了一家挂炉铺。
山西人的杂货铺原号叫作“德聚全”,杨氏直接颠倒过来,改名“全聚德”。这一年是1864年。谁承想一路走来,“全聚德”成了名满天下的著名商号。
联想到鲁迅当年闲逛琉璃厂,打交道的商铺不乏山西商人所开,感觉百年前的北京城晋商实在不少,又感觉似乎规模都不大,发展的愿望也都不强烈,常常“见好就收”,未能坚持。他人接手之后却意外走火,成为巨商。
我的印象中,晋商研究多聚焦于山西本土历史以及“走西口”的沧桑经历,而晋商在京津等地的状况,实在值得深入挖掘研究。
发布于:广东省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